5月16日下午,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茅盾新人奖得主,著名作家马伯庸走进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第一报告厅,在“59号悦读会”上与青年学子畅聊文学创作,共同探讨“历史中的大与小”,本次主题分享会也是北京图书大厦全国新书首发平台走进高校的一次积极尝试。
历史史料浩如烟海,如何搜集挖掘,怎样为文学创作所用?活动现场,马伯庸和大家畅谈创作“历史可能性小说”的心路历程,从平民视角叙述历史的灵感与经验。历史记载的留白往往给文学创作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所谓“大事不虚,小事不拘”,马伯庸提到仍然“要在文字中寻找历史”。
活动现场氛围热烈而温馨,500多名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学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在互动环节,马伯庸就青年学生提出的“多部小说都提到了算学,在小说写作中是否对算学比较痴迷?”问题,坦言道“自己不擅长数学,但是作家写东西,未必是写自己,有时是写自己不擅长却希望成为的人。”同时,还就学生提出的“人生选择迷茫”问题,马伯庸结合自己的就业经历进行了耐心解答,“要找到自己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能力或优势”“保持好奇心并深入挖掘”“多观察、多思考,相信功不唐捐!”
马伯庸的作品被评为沿袭“‘五四’以来历史文学创作的谱系”,致力于对“历史可能性小说”的探索。马伯庸代表作有《食南之徒》《太白金星有点烦》《长安的荔枝》《大医》《两京十五日》《显微镜下的大明》《长安十二时辰》《古董局中局》《三国机密》《风起陇西》等。
正如《长安的荔枝》中的小小荔枝,《显微镜下的大明》中不起眼的账本数据,此次活动重点推广的新作《食南之徒》继续延续了马伯庸“在历史缝隙中寻找可能性”的写作风格。在本书中,最贪吃的大汉使者唐蒙,来到了最会吃的南越之国。然而,在美食背后,却涌动着南北对峙、族群隔阂、权位争斗、国策兴废……谁都没想到,那一缕微妙滋味,竟关乎大汉与南越国运,乃至于整个中华版图……
本次活动由中国人民大学团委、中南博集天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图书大厦有限责任公司主办,中国人民大学研团工委、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会、北京新华文化有限责任公司承办。
北京图书大厦将继续做好“全国新书首发平台”的品牌建设,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为广大读者推荐新书好书,让读者感受好书好作品的魅力,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