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光辉璀璨。其流传至今,浩瀚的典籍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京城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书香京城”的践行者,北京发行集团所属中国书店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秉承“为书找读者 为读者找书”为服务理念,推出“中国书店传统文化阅读书单”,以阅读书单的形式满足广大读者需求,搭建传统文化阅读桥梁,感悟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和精神。

         “中国书店传统文化阅读书单”中的图书,选自中国出版协会古籍出版工作委员会(简称“古工委”)四十余家委员社所推荐的优秀经典作品,内容涵盖古典文学、历史著作等方面。我店将通过微信、微博等媒体平台每月发布一期内容,每期精选10种优秀图书作品分享给读者。并在琉璃厂地区读者服务部、古籍书店店内设立专架同步展陈线上阅读书单所推荐的作品,欢迎读者朋友亲临品鉴选购。

         推荐一:《周易心解》(上下册)。《周易心解》开篇对《周易》的基本知识进行详细介绍,《周易》经传、释名、结构、基本概念、文化内涵等,让我们对这部元典有一个基本的认知,也便于我们全面、细致地品读《周易》,用心感悟。本书正文部分包含原文、译文、解读几个部分。译文诠释充分,通俗易懂。解读部分,作者带领读者逐句分析、细细品读,文字训释简明通达,同时博采诸儒,征引、吸收历代易学研究成果,并进行深入剖析阐释,力求使读者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深入浅出,独具创见。引导读者深入体会,循序渐进地理解《周易》,格外注重心灵的感悟。《周易》这一古代先贤智慧的结晶,包括天、地、人一切之理,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且历久弥新,与我们当下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比如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进德修业”“谦尊而光”“君子以虚受人”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明于忧患”等深刻的智慧,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与践行。《周易心解》一书帮助有意读《易》、研《易》者探索打开易学大门的途径,读之如与作者同习,事半功倍。让我们一起来回归元典,以生命和心灵来深深切入其中,汲取养分,获得启迪,在元典的引领下,提升、滋养我们的精神,获得心灵的幸福与满足,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

         推荐二:《会秋堂集辑校》。宋曹所著《会秋堂集》,生前曾梓行,但早已佚亡。道光二十二年,里人陶性坚在所辑《射州文存》中说:“射陵之《会秋堂稿》流传海内,而板已无存,稿亦罕见。”光绪年间,宋曹裔孙宋惟新藏有残本,但仅有纪灾诗五十九首,惟新又苦心搜辑十数年,得诗至一百十余首,将谋受梓而遽卒。现存宋曹诗文散见于王豫《江苏诗征》、卓尔堪《明末四百家遗民诗》、邓汉仪《诗观初集》、冒襄《同人集》、张潮《虞初新志》、陶性坚《射州文存》以及《盐城县志》等史料中。又有周梦庄、赵嶰山二先生抄本,存数较多。另外,其传世书法作品中亦有不少自作诗文。本书重新辑佚校对存世宋曹诗文,尽最大可能恢复宋曹《会秋堂集》原貌,为研究宋曹其人其事提供基本史料。

         推荐三:《黼黻图抄本两种》。本书为“宛委遗珍”之一,影印收录《黼黻图》抄本两种:一为赵万里抄本,原本今藏中国国家图书馆;一为张宗祥抄本,原本今藏浙江图书馆。《黼黻图》,又称《黼黻图回文诗》,是一部以黼黻图来展示回文诗的著作,清王昙著。王昙与继配金礼嬴以诗文书画相商榷,俨然宋赵明诚、李清照情状。惜金礼嬴早逝,王昙乃作此图以寄哀情。据张鸣珂跋,《黼黻图》当包含全图一幅,分图四十九幅,共五十图。但王昙并未完成,仅绘成三十四幅。

         推荐四:《〈四库全书〉书前提要综合研究》。本书通过深入研究《四库全书》和书前提要的纂修过程,基本厘清《四库全书》书前提要利用提要分纂稿、《四库全书初次进呈存目》《四库全书荟要》提要、《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等相关材料,不断修订撰写的复杂过程,同时通过列表分类、比对,仔细辨析书前提要与其他几种提要在文字内容等方面的异同,以及文渊、文溯、文津三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之间的差异,对于《四库全书》纂修及提要撰写过程中的许多问题有所研究和揭示。本书可为《四库全书》编纂史、四库馆臣学术思想研究及清代学术史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也可对清乾嘉时期的学术思想、文学批评的研究提供参考。

         推荐五:《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方正之间,文明生发。全书以“源”“远”“流”“长”构建脉络,分为释读萃图成字之“源”、文以载道之“远”、福泽广布之“流”、文脉绵延之“长”四个章节,从镌刻历史“骨相”的殷商卜骨,谈到笔书民族气韵的淋漓翰墨,在讲述汉字的演变历程中,让读者深刻了解汉字在促进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维系多民族融合发展历史的重要作用,深入理解汉字与中华文明之间的关系并体悟“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标识”这一核心概念。

         推荐六:《民国时期武汉大学讲义续编》(全三十六册)。本书收录未刊民国时期武汉大学讲义125种,涉及哲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语言文字学、文学、历史学等人文学科门类。主要作者有谭戒甫、范寿康、周鲠生、李剑农、刘秉麟、周贞亮、游国恩、刘永济、程千帆、雷海宗、吴其昌、刘赜、朱东润、张西堂等。全书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排序,共36册。另附总序概括学术源流,作者小传撮述生平、治学概况。力图客观真实地再现当时特定的政治和社会背景下,各学科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主张,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

         推荐七:《豫章罗先生文集 李延平先生文集》。罗从彦师承二程高弟杨时,求喜怒哀乐未发之中;李侗于理一分殊中尤重分殊,均对朱子思想产生很大影响。罗豫章、李延平文集合刊出版,宋儒“道南一脉”(二程—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脉络更为清晰明白,意义重大。《豫章罗先生文集》收录罗从彦最重要的著作《遵尧录》并语录、诗文。此次整理,以今各本祖本元至正豫章书院本为底本,通校元至正刻明成化张泰修补印本、成化冯孜本,参校明正德姜文魁本、嘉靖谢鸾本、万历岳徐李本、元季恭本、清康熙正谊堂本、乾隆黄植京本,并他校相关文献。《李延平先生文集》收录《延平答问》正、后、补录并诗文。朱子受业李侗,书札往来问答,朱子辑成延平答问,朱子门人又编后录,明弘治周木再编补录。此次整理,以体例谨严简洁的清康熙正谊堂本为底本,通校明正德李习本、明万历熊尚文本、清顺治李孔文本、朝鲜重刊李習本,参校宝诰堂本,并他校相关文献。

         推荐八:《谈笺话谱》。这是一部关于中国笺纸的百科全书。笺纸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用于书写诗词、来往信件的特殊纸张,因纸上具有文人意趣的笔墨或者非常个性化的图案线条与书法作品而为士人所看重。本书分为纸的历史、笺纸历史、笺纸类型和笺纸集萃四个部分,汇集了2000多幅精美笺纸插图,详细描述了中国笺纸的创始、形成、发展的历史和笺纸类别,并以笺谱作为切入点,深入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风雅生活,解读传世书画、名人信札隐藏的趣闻逸事与历史细节。本书图文并茂,令人赏心悦目,堪称艺术精品佳作。

         推荐九:《新编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全二册)。本书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开展全国中医古籍资源普查与书目编撰工作的标志性成果。本书全面覆盖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新增收集231家公藏图书机构(包含市级县级图书馆、博物馆、医院及医药院校图书馆)的书目信息2.6万条,是中医古籍检索和利用的重要工具书,是中医文献研究和学术发掘的重要资料和线索。通过调研全国356家中医古籍藏书单位的中医古籍,按照最新《中医古籍分类标准》和《中医古典目录学概论》中的古籍著录规范,对全国中医古籍款目进行了著录和组织。《新编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的款目组织体系展示了中医古籍文献的传承发展和分类布局,揭示了中医学术与学科发展规律,为中医古籍文献的保护整理,乃至书籍史、医学史研究,提供了目录学储备和支撑。在当前全国中医古籍保护、整理与研究工作有序开展之际,《新编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不仅为广大中医古籍文献工作者开展版本目录研究和文献整理提供了必备的检索工具,也为全国中医古籍收藏单位馆际交流,以及中医古籍的普查、发掘、保护与利用提供了分类和著录的标准化规范。

         推荐十:《金石善拓聚珍·吴大澂考释簠斋藏古陶文字》。《吴大澂考释簠斋藏古陶文字》底本为国家图书馆藏陶文善本古籍,一函五册,吴昌硕题签,罗振玉署题,陈介祺、吴大澂、蒋氏密韵楼、陈景陶、国家图书馆递藏,共收陈介祺藏陶文拓片428枚,以战国齐国陶文为主,亦有晚至魏晋甚至更晚者,另有个别非文字的文饰。大部分拓片都有吴大澂用细篆书写的考释文字,偶有陈介祺题跋,考释精到,篆书精妙,对于书法艺术研究极具价值。西泠印社理事、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篆刻家唐存才先生对上述内容作了释文,便于读者对古代篆文的理解。此书为中国国家图书馆参与的“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研究成果之一,书中收录的裘锡圭先生《我对古陶文发现一百五十周年的感想》,童衍方、刘钊先生的序言和唐存才先生《三代古陶,人文臻萃》等文章具有极高的古文字研究价值。该书内容流传有序,见证晚清古陶拓片的收藏与研究脉络,是相关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

第三十九期“以书为媒”——中国书店传统文化阅读书单

2024年12月2日 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