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光辉璀璨。其流传至今,浩瀚的典籍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京城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书香京城”的践行者,北京发行集团所属中国书店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秉承“为书找读者 为读者找书”为服务理念,推出“中国书店传统文化阅读书单”,以阅读书单的形式满足广大读者需求,搭建传统文化阅读桥梁,感悟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和精神。

“中国书店传统文化阅读书单”中的图书,选自中国出版协会古籍出版工作委员会(简称“古工委”)四十余家委员社所推荐的优秀经典作品,内容涵盖古典文学、历史著作等方面。我店将通过微信、微博等媒体平台每月发布一期内容,每期精选10种优秀图书作品分享给读者。并在琉璃厂地区读者服务部、古籍书店店内设立专架同步展陈线上阅读书单所推荐的作品,欢迎读者朋友亲临品鉴选购。

推荐一:《琳琅萃珍——唐宋元明清典籍特展》。本书由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翁连溪、奥莱美术馆馆长金亮主编。本书缘起于2024年11月金亮创立了“奥莱美术馆”并举办“琳琅萃珍——唐宋元明清典籍特展”。一个卷轴或一册书,是图文的载体,有体积、有造型,有历代藏书家珍之、爱之、护之的痕迹,何尝不能先将其作为整体的艺术佳构摩挲欣赏,再咀嚼其中蕴藏的知识呢?这一展览让人们在美术馆里像欣赏雕塑一样欣赏古籍,在“展示书籍之美、流略书籍之史、昭彰书籍之魂、书籍之为艺术”的宗旨下,设计了四个板块,亦为本书的编排依据。我们阅读此书,亦仿佛亲临展馆,一览这批珍贵、精美的唐宋元明清典籍。本书以中国古代书籍史为主线,把珍本作为艺术品展现。顺着本书的线索,我们可以看到从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到亚洲文化圈和欧洲大陆,中国古籍所负载的文化与科技的力量在重要时间点上释放出来的能量,点燃了世界的光彩。

推荐二:《艺文北京丛书》(全四册)。本书包含四个子系列,分别为《古代诗歌中的北京》《古代戏曲中的北京》《古代楹联中的北京》《古代散文中的北京》,选取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文艺门类——诗歌、戏曲、楹联和散文,广泛搜集、整理历史上在北京创作的,反映京味文化和古都文化的文艺作品,以此全面反映北京的三千余年建城史和八百余年建都史的丰厚底蕴,借助于文学艺术的感染力,让广大读者不知不觉在文艺作品美的熏陶中,记住北京乡愁,增强文化自信,体悟古都文化的源远流长、京味文化的有容乃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荐三:《丹医导引录:徐一贯就医周潜川日志录》。本书以徐一贯就医日志形式阐述丹医理论,是对周潜川先生传承的学术流派思想的一次系统整理和提高。丹医,就是丹道中医、丹道医学的一种简称,而丹道中医则属于一个独特的中医学术流派。其完整的医学体系及传承,均限于口口相授、秘密传承,外人绝难见到,所以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还有这一流派的存在。丹,有内丹、外丹之分;无论内丹,还是外丹,都可以看作是古代的一种“科技”或“技术”,而“道”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种概念,是对宇宙、自然规律的一种概括与描述,所以“丹道”是丹与道的融合,是中国传统哲学与古代科技的结晶。导引,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导引,主要是指通过运动肢体的方式达到治病养生的一种方法;广义的导引,则包括以肢体运动、呼吸吐纳、存思观想等各种方式达到治病养生的方法。

推荐四:《贺知章集》。本书是唐代文学家贺知章的别集,较为全面地收录了贺知章的作品。本书按照诗、文、墓志等文体排序,以清刊本《贺秘监集》为底本,广泛参考类书、别集、史书和出土文献,重新编纂成《贺知章集》,较前人的版本更加全面。本书在底本点校的基础上,对相关文本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校勘,全面梳理贺知章诗文的异文,是唐代文献整理的最新成果。近年来,考古发掘共发现贺知章为时人撰写的墓志铭增至十三篇,本书均予以收录。此外,本书还沿用清刊本的传统,附录了友朋题赠、制、像赞等文献。作者还重编了贺知章年谱,大致勾勒出贺知章的履历、作品创作时间。本书文献搜集全面,点校精审,符合古籍整理规范,对推进唐代文学和历史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

推荐五:《胡克家刻本〈资治通鉴〉》(全六十册)。《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编年体通史,是宋代以来最重要的编年体史书。在历代史学典籍乃至我国古代全部典籍中,都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价值不仅在于梳理了先秦以来的历史脉络,保留了中古时期的一些重要史料,还在于开创了新的史著编纂体例,使后世史家争相效仿,具有重要的史学史意义。元胡三省为《资治通鉴》所作的注,学界公认价值极高,与《通鉴》原文相辅相成,已融为一体。胡克家刻本《资治通鉴》经著名校勘家顾广圻、彭兆荪等人校刊,并附有校勘记,刊印审慎,错讹较少,是清代中期以来最通行、最重要的刻本。此次影印,以上海图书馆藏莫友芝旧藏本为底本。这个版本极其特殊,前面大部分是胡克家所刻原本之初印本,后面小部分是莫友芝主持补刻的初印本,两部分皆字画清晰、刀口爽利,是影印古籍难得的上佳底本。其承载的历史细节,若隐若现,也极具趣味,引人深思。

推荐六:《苏雪林未刊日记(1934年、1936年)》(全四册)。迄今为止,已出版的苏雪林日记有《苏雪林作品集·日记卷》(15册)和《苏雪林作品集·日记补遗》(1册)。但这些日记始于1948年10月1日,而其早年日记由于战乱和屡次迁居,大都散佚了。武汉大学图书馆所藏两本苏雪林日记,为苏雪林民国二十三年(1934)和民国二十五年(1936)所记。日记的主要内容涵盖了苏雪林的写作、教学、研究、读书、交游及日常生活等多个方面。日记中涉及鲁迅、胡适、徐志摩、田汉、茅盾、沈从文、巴金、郁达夫等众多新文学名家及其作品,无疑是了解苏雪林乃至当时文学界的重要文献。本次出版,采取图文左右对照的方式,先灰度影印日记正文原稿,再附以点校文字。这两本日记后面还附有苏雪林存款记录、收支记录等,这些对于名人故居考证、城市史、社会经济史、日常生活史等方面的研究都是极难得的一手资料,编者也将这些内容整理成表格,作为“附录”,以便学界使用。

推荐七:《陈鳣〈类篇〉批语校证》。《类篇》编纂于宋代初年,取材于《集韵》,收录字头三万有余,汇集了前代小学要籍的主要内容,并摘录了经史典籍注释,保留故训旧音颇多,是一部非常重要字书。黄侃称《类篇》“是最完具之字书也”。现存最早的一部《类篇》校勘记非陈鳣批注本莫属。全书校记将近两千多条,其特点在引证群书校订《类篇》讹误。陈鳣批注《类篇》有一万余条,是一部全面校订《类篇》的校勘钜著。本书将陈鳣各种形式的批语按照统一的体例整理,并且采摭清人、时贤及本人的校订成果,以期补苴、校订陈鳣批语的相关条目。本书对陈鳣批注的整理,将针对其批注上述特点,全面整理批语,将各处批语统一放到相应字头之下,同时列出《类篇》原文,方便读者参阅;将各种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并将各种校勘符号所蕴含的校勘意见以简洁的文字表述出来,以期完整、全面地体现陈鳣校订《类篇》的成果。

推荐八:《中国历代名家篆刻边款释文集成》(全二册)。本书首次汇集明代文彭至近现代中国篆刻名家300位、7600余件作品,为当代篆刻名家韩天雍教授多年研究成果。传统印谱对边款内容鲜有释文,即使有也散布于多本印谱中。本书以时间为序,将所汇集篆刻作品的印文和边款内容加以释读,附印人小传、创作年代和部分作品印面、边款图片,对款文中涉及的时间、人物、地点、诗词等加以注解,并吸纳当今印学研究领域新成果,还收集了大量徐三庚、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等为日本友人定制之作,是一部篆刻边款释文的集成性工具图书,对篆刻边款内容学习、印人研究以及印学研究都有便捷性和学术性。

推荐九:《方志考稿》。本书是我国近代第一部方志目录提要方面的专著,也是瞿宣颖奠定其方志学家地位的名作。本书分六编,收录直隶、山东、河南、山西、东三省、江苏共计700余种方志提要,对每种方志的作者、卷次、内容特点进行了详细的考订。鉴于此书在方志学上的重要价值,而自初版以来有整理再版。此次我社特据1930年天春书社繁体竖排初版《方志考稿》(甲集)进行整理纠正初版的讹误,并增补其发表于1933年《志例丛话》一文,以此为读者提供一个借以学习瞿宣颖方志学理论的代表版本。

推荐十:《中国考古学大事典》(全二册)。本书为一部大型中国考古学史主题图书。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朱乃诚为《中国考古学年鉴》原执行主编,长期从事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该书以编年体形式记述1899—2021年中国考古学领域的重要考古发现、学术活动、研究成果等。全书270万字,纪事首尾完整,资料翔实权威,对中国百年来的考古学史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总结。书后附有考古学会名录、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名录等8个附录,以及考古学报告专刊、遗址地名等9个索引,便于读者检索。本书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上海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财政扶持资金支持项目。

第四十四期“以书为媒”——中国书店传统文化阅读书单

2025年4月3日 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