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光辉璀璨。其流传至今,浩瀚的典籍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京城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书香京城”的践行者,北京发行集团所属中国书店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秉承“为书找读者 为读者找书”为服务理念,推出“中国书店传统文化阅读书单”,以阅读书单的形式满足广大读者需求,搭建传统文化阅读桥梁,感悟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和精神。
“中国书店传统文化阅读书单”中的图书,选自中国出版协会古籍出版工作委员会(简称“古工委”)四十余家委员社所推荐的优秀经典作品,内容涵盖古典文学、历史著作等方面。我店将通过微信、微博等媒体平台每月发布一期内容,每期精选10种优秀图书作品分享给读者。并在琉璃厂地区读者服务部、古籍书店店内设立专架同步展陈线上阅读书单所推荐的作品,欢迎读者朋友亲临品鉴选购。
推荐一:《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美国国会图书馆胶片甲戌本》一函四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是现存抄本《红楼梦》中年代最早的版本。1927年由胡适在上海购得,曾长期寄存于美国。“甲戌本”最早由胡适在1961年于台湾出版,几十年来,海内外的影印本均为台版的翻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美国国会图书馆胶片甲戌本》的出版,是近年来《红楼梦》版本研究中的重要发现,突破了长达63年的“甲戌本”出版壁垒。《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晚清大兴刘铨福旧藏。因卷一第八叶中有“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云云,指明所据底本形成时间为清乾隆甲戌年(1754),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故名甲戌本,现仅存十六回,1927年夏胡适在上海由胡星垣手中购得。1962年2月胡适去世后,其家属将“甲戌本”寄存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2005年7月起“甲戌本”入藏上海博物馆。1961年5月胡适在台湾影印出版,之后海内外翻印不断。 “甲戌本”在正式影印出版之前,胡适曾于1951年委托哥伦比亚大学制作过三套缩微胶片,但该胶片并非由哥大直接制作,而是转托交于美国国会图书馆订制。经过北京曹雪芹学会理事、收藏家张青松先生多方查找,终于美国国会图书馆搜求到两套“甲戌本”缩微胶片,且全部是正片。经由胶片提供的信息,“甲戌本”的早期样貌得以浮现,有些原始信息甚至是此书现状已经失去的,是一部超越原书的珍贵文献,体现了其版本的独特价值。该胶片甲戌本第一回第15页有一张贴条和28字墨笔批语,是红学界争论的“甲戌本附条”批语是否存在的铁证。它与现行本之间在前人题跋的增删、附条与朱批的遗漏、笔画的增减等细节上确实存在一定的差异。书尾最后半叶痕迹的展现,说明刘铨福等七条题跋占据的两页是原书就有的,且位于书首,至少在刘铨福题跋的时代(同治癸亥)就是首册的一部分。《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美国国会图书馆胶片甲戌本》是近年来《红楼梦》甲戌本研究中发现的重要文献资料。自1961年胡适于台湾首次影印出版后,几十年来,海内外的影印本均为1961年台版的翻印本。本书的影印出版,突破了长达63年的“甲戌本”出版壁垒,弥足珍贵。为重现原书样貌,特邀请业内专业技术人员,精研胶片制版,实现灰度套红印刷,灰底层次分明,墨色匀称,细微见著。朱批古艳雅致,展卷沉静内敛,古意盎然。特选宣纸印刷,古法线装,赏心悦目。请名家红艳治印,边款拓印用于扉页牌记,印文“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并逐一手拓钤印,设计独创,匠心别具。原书结尾漏拍的刘铨福、俞平伯等八条题跋,按照“甲戌本”现状彩印附加在原位置。
推荐二:《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修订本)》(全七册)。马王堆汉墓所出有字简帛文献总计达五十余种,内容涉及战国至西汉初期政治、经济、哲学、历史、天文、地理、医学、艺术等众多领域,具有巨大的学术研究价值。《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就是对这批资料所作的整理与注释。《集成》于2014年首次推出,2024年推出修订本。修订本延续了2014年版的结构和分册。第一、二册为整理图版,第三至六册为释文注释,第七册为原始图版。全部图版均为四色彩印,用纸考究,图版精美,文字清楚,非常方便研究使用。修订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新的图版拼合方案或研究成果重写释文和注释,如《丧服图》《老子甲本》《阴阳五行甲篇》《去谷食气》《养生方》《太一将行图》《遣册签牌》;二是整理图版部分调整图版六十余处,新缀残片二百余片,原始图版部分补充新发现的残片二百余片;三是除去重写篇目外,对近千处释文注释做了修改;四是对全部图版重新调色,更加突出了文字和图像。
推荐三:《稀见说唱文献丛刊》(全一百四十册)。本书是将山东大学图书馆所藏说唱文献加以整理筛选影印而成的一部大型丛书。所收文献涉广东、湖南、江苏、福建、河南、北京、山东等地区,包括讲唱类、民歌类、戏剧类、新曲艺类、其他类五大类,共计746种说唱文献。版本包括清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刻本、稿本、钞本、石印本、铅印本、油印本等,同一唱本若版本不同,亦酌予收录。这批文献种类丰富,之前从未整理出版过,此次经系统整理出版,使这批珍贵文献化身千百,也为俗文学研究提供新材料。
推荐四:《侯方域集》(全二册)。侯方域是明、清之际的著名文人,明末四公子之一。《侯方域集》以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〇)侯朝宗玄孙侯必昌父子辑刊《壮悔堂文集》《四忆堂诗集》之力轩藏版本为底本,该本序、传、年谱、诗文及遗稿收录完备,校勘、刻工具精,较之他本更为良善。作者遵循底本不可轻改、能不改尽量不改的原则,对侯方域诗文做了重新整理,并参多本校异,就白文校勘质量来说有了新的提高。作者对侯方域散文、诗歌作品(包括遗稿)作全面的搜集与校勘,又辑底本外诸序跋题记、侯方域传志、轶事等,及新编《侯方域年谱》、其父侯恂《南园诗文集》、其叔父侯恪《遂园诗集》作为附录,便于学界深入研究。该书是作者二十多年来潜心研究侯方域的精品力作。
推荐五:《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二十卷)》。此书共三十卷,本书是第二十卷。此套书以英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全部汉文非佛教文献为资料来源,将这些数百年前或一千多年前的古代写本,全部按号释录成通行的繁体字,并对原件的错误加以校理,尽可能地解决所涉及文书的定性、定名、定年等问题。每件文书释文后附有校记和一百年来学术界有关该文书的研究文献索引。本书收录的文献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民族、历史、艺术、语言、文学、音乐、舞蹈、社会、建筑、科技及中西交通等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推荐六:《和刻汉籍善本考录》(全二册)。日本对汉文化的接受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也素来重视汉文典籍的收集和整理。“仅存于今者,亦几近万。”这些流传海外的汉文典籍不仅影响了诸多日本著名学者,更为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和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对海外存藏古籍进行系统性整理,不仅对于深入开展汉籍海外传播的研究有很大帮助,也能够借助它们,补全本土文献的缺失内容。《和刻汉籍善本考录》一书,是在明确“和刻”概念(出版于日本,且内容是翻刻/印/录中国旧有典籍)的基础上,对大量和刻汉籍善本信息的收录整理,以便读者有的放矢地查阅自己所需的资料,比对信息。本书为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7FZW004)研究成果。作者自2012年至日本访学至今,收录日本各大图书馆相关汉籍信息,加以自己收藏的和本汉籍资料,爬罗剔抉,遂得此书,其文献学方面的价值可见一斑。全书共收录和刻汉籍善本资料五百余种,是作者十余年心血的结晶。
推荐七:《郑玄全集》(全四册)。郑玄是集今古文经之大成的经学家、文献学家、教育家和语言学家。他遍注群经,统一经学,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作出了重大贡献。《郑玄全集》收录了郑玄的四部传世著作(《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和全部辑佚著作(包括十三经、论文、纬书等)。传世著作以武英殿《十三经注疏》本为底本;辑佚著作以袁钧《郑氏佚书》为主,参以黄奭《汉学堂丛书》、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等,并广泛吸收新的研究成果;纬书据《古微书》等辑补。另附录《郑康成年谱》《郑玄别传》等传记资料。
推荐八:《〈佩文斋书画谱〉校注》(全五册)。《佩文斋书画谱》是我国唯一一部书画学的专题类书巨著,被称为自有书画谱以来最完善完备之作、历代书画艺术典籍的总汇。全书一百卷,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编成。该书集一代之方家,将我国从先秦到明代之书法、绘画方面有关文献收罗殆尽,历代书论画论、帝王书画、书画家传、名人书跋画跋、书画鉴藏等方面内容尽纳其中,而且分类合理,校勘审慎,出处明确,特别便于查找引证。全书所征引的经史子集等各类古籍多达1844种,其中很多古籍的鳞爪史料全赖本书得以保存。因此,《佩文斋书画谱》的价值毋庸置疑,对今天的书画研究者有重要参考价值。此书聘请了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恩成、张学忠、魏耕原老师,以《四库全书》文渊阁本的《佩文斋书画谱》为底本,对之做了全面的标点、校勘和简注,并进行了分类和配图,为广大读者扫除了阅读障碍,对提升广大年轻一代书画爱好者的传统书画理论和书画技巧修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佩文斋书画谱〉校注》是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是首次校注整理出版。
推荐九:《〈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点校》(全五册)。《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是宋人杨仲良依据李焘的编年体史学巨著《续资治通鉴长编》编纂的一部关于北宋历史的纪事本末体史书。该书以北宋政治事件为主线,将北宋主要政治事件和主要制度变革基本囊括,且各个事件叙事相对完整。该书共一百五十卷,本次出版采用繁体字横排、页下注的形式。点校采用的底本为广雅书局本,以“宛委别藏丛书”本为对校本,并参考《续资治通鉴长编》四库底本、《长编》点校本、《宋会要辑稿》《太平治迹统类》《九朝编年备要》等宋代古籍做了大量的点校。
推荐十:《七至十三世纪汉藏与多民族文明关系史》(全二册)。本书构筑汉藏及多民族共创中华文明史的文明史观,提出“汉藏文明”概念,利用西藏自治区及全国其他各省区留存的佛教文物资料将汉藏文明交流与发展的历史观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阐释“汉藏文明”是汉藏民族在长期的文化交往中自然形成的客观事实。本书提出的“汉藏与多民族文明交流”是指在汉藏文明交流的基础上辐射出的具有多民族文化交流的文明特质、具有可辨识特征的物质文明史,而仅非“汉”与“藏”或诸相关民族各自的文明史。全书以汉藏早期文明交流为起始,在大的历史及地域文化背景之下,梳理七至十三世纪唐、宋、吐蕃、辽、回鹘、西夏、南诏大理等多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史实,建构具有学理逻辑的汉藏多民族共创中华文明的历史叙述与文明史观。